01交通运输部于 2025 年 10 月 10 日发布的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公告,是中美经贸摩擦在航运领域的延伸,需从背景动因、措施细节、多维影响及未来走向等层面综合分析:
此次措施本质是对美国单边贸易霸凌的直接回应。2025 年 4 月 17 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以 301 调查为由,宣布自 10 月 14 日起对中国企业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收费标准为中国拥有 / 运营船舶每净吨 50 美元、中国造船舶每净吨 18 美元或每箱 120 美元(取高者)。这一做法明显违背 WTO 非歧视原则及《中美海运协定》,直接冲击中国航运与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反制措施具备充分法律支撑:一方面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该条例明确授权可对歧视性措施采取对等收费或港口限制;另一方面符合国际法中的 "反报" 原则,即针对他国不合法行为采取同等性质的合法回应,在法理与道义上占据主动地位。
公告对收费对象与标准的设定体现了精准性和渐进性,核心细节包括:
- 覆盖范围:明确五类涉美船舶需缴费,涵盖美国所有权、运营权、持股 25% 及以上、挂美国旗或美国建造的船舶,避免误伤第三方 vessels交通运输部政府信息公开。
- 收费标准:采取分阶段递增模式,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每净吨 400 元,2026 至 2028 年每 18 个月上调一次,最终增至每净吨 1120 元,形成阶梯式压力传导交通运输部政府信息公开。
- 计费规则:同一航次多港挂靠仅收一次费用,单船年收费不超过 5 个航次,一定程度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与重复缴费风险交通运输部政府信息公开。
对比美国收费标准,中国初期每净吨 400 元(约合 55 美元)略高于美国的 50 美元 / 净吨,但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及后续涨幅,长期压力将显著大于美方当前措施。
- 美国企业:直接增加运营成本,以一艘 5 万净吨的集装箱船为例,首次靠泊中国港口需缴费 2000 万元,若全年挂靠 5 次则费用达 1 亿元。对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航运巨头(如马士基北美分公司、美森航运),可能被迫调整航线布局,或通过提价转移成本至货主。
- 中国企业:短期面临双向压力,一方面需承担美国港口的额外收费,另一方面国内龙头如中远海运已承诺自行承担美方费用不转嫁给货主,短期内利润将受挤压。但长期来看,反制措施可倒逼美国取消歧视性政策,且中国企业可通过调整船队部署(如将中国造船舶转至欧洲航线)降低损失。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美国航运业难以完全退出中国市场,这使得反制措施具备实际威慑力。但需注意中美海运依赖的非对称性:中国对美出口航线集中度较高,部分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小货主可能面临运价波动风险。此外,全球航运企业可能加速调整船队结构,推动中国造船舶向非美航线转移,引发全球航线网络重构。
此举超越单纯经济反制,更具三重战略价值:一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反对单边主义的立场,维护国际航运规则;二是为其他受美国贸易霸凌的国家提供参考范式;三是倒逼国内航运业加速转型升级,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当前措施并非终局,可能随中美经贸谈判动态调整:
- 短期:双方措施将于 10 月 14 日同步生效,预计引发行业成本转嫁与航线调整,不排除美国进一步升级措施或中国扩大反制范围的可能。
- 中期:若美方取消歧视性收费,中国或相应暂停特别港务费,双方存在通过谈判达成和解的空间。参考历史经验,中美经贸摩擦往往以 "以打促谈" 方式实现新的均衡。
- 长期:此次博弈可能推动全球航运治理体系改革,促使各国更重视多边规则的维护,避免贸易摩擦向航运等基础设施领域蔓延。
总体而言,交通运输部的公告是中国应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正当防卫,既体现了法理层面的严谨性,也展现了战略上的灵活性。但需警惕措施实施中的次生风险,通过精准调控与多边协作,最大限度降低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同时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回归理性轨道。